1.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
编译型语言:编译型语言首先是将源代码直接编译成二进制机器码,再由机器运行二进制机器码。
解释型语言:解释型语言的源代码不是直接翻译成二进制机器码,而是先翻译成中间代码,再由解释器对中间代码进行解释运行。
下面打个比方:
- 编译型语言相当于用中英文词典(翻译器)将一本英文书一次性翻译(编译)成一本中文书。以后查看直接就是中文了。可想而知,以后读书(运行)会非常非常方便。
- 解释型语言相当于用中英文词典(翻译器)将一本英文书读一段翻译一段(解释)成中文。以后查看时还是需要重新翻译。这样效率会低一些,必须依赖解释器,但是跨平台性非常好。
编译型和解释型的定义是对立存在的,但也可以在一个语言中同时存在。比如Java语言同时兼有编译型和解释型的特点。整个流程如下:
首先将源代码(.java
文件)编译生成字节码(.class
文件),再通过 JVM(Java虚拟机)解释运行生成二进制机器码,由机器运行二进制机器码。
2.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
我们常说的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,其实是指动态类型语言和静态类型语言。
动态类型语言:指数据类型的检查是在运行时(如解释阶段)做的。用动态类型语言编程时,不用给变量指定数据类型,该语言会在你第一次赋值给变量时,在内部记录数据类型。优点是代码相对简洁,省略了编写大量的关于数据类型的代码,缺点是数据类型不安全。
静态类型语言:指数据类型的检查是在运行前(如编译阶段)做的。优点是数据类型安全,缺点是需要编写大量的关于数据类型的代码。
3.强类型语言和弱类型语言
强类型语言:一旦一个变量被声明了某个数据类型,如果不经过强制转换,那么它就永远是这个数据类型了。举个例子:如果你定义了一个整型变量 a,那么程序根本不可能将 a 当作字符串类型处理。强类型语言是类型安全的语言。
弱类型语言:它与强类型定义语言相反, 一个变量可以被赋与不同数据类型的值,不需要强制转换。弱类型语言是类型不安全的语言。
强类型语言在开发速度上可能略逊色于弱类型语言,但是强类型语言带来的严谨性能够有效的避免许多错误。
4.脚本语言
脚本语言,实际上讨论的是程序代码的入口和执行顺序,默认情况下,脚本语言按照脚本中的代码的出现顺序依次执行,传统的静态编译型语言C#或Java会查找程序代码的入口点main()
方法。
原创文章,作者:huoxiaoqia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uoxiaoqiang.com/experience/idea/1151.html